“出来吧,他们都走了你还鬼鬼祟祟的做什么?——”
“陶养殿”中,禺狨王和蛟魔王已经离去,他们二人分别得到了大天尊的指令,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
偌大一个“陶养殿”,就只剩下了大天尊一人,厅前仙草芬芳,殿内香茗正浓,独坐的大天尊冷不丁对着虚空说道。
“咳咳,大天尊的修为果然已经直逼‘圣人’境,老朽苦修这么多年,还是被您一语道破了行藏啊!”
精光一闪,大殿之中多了一人,这人长的也太带劲了吧?
从头到脚一水的白,上身穿月白色的“风雷亮银铠”,下身白金烁烁,竟然是“星辰半掩裙”,额头正中间有一块无暇美玉,最奇特的就是这位的如银长发和两道煞白的长眉了。
看面相,最多也就三十出头而已,绝对算是一个顶级的帅小伙,一双锃明发亮的眼睛,却透露着岁月的沧桑。
除了白发、白眉,分明就是一个帅小伙,此人却口称“老朽”,甚是让人奇怪?
“不错,到底是在老师的道场待了这么多年,你如今竟然也突破到了斩却三尸‘准圣’境界,论实力也就比本天尊稍逊半筹而已。”
来人在打量着大天尊,而大天尊同样也在打量着来人,二人四目相对,一时间竟无人说话。
“你这次回来,是不打算再走了,还是随便看看?”
最终,还是大天尊开口了,又习惯性地从来人手中接过茶杯。
“呵呵,老朽这也是刚刚才功成破关,您是知道的,道祖他老人家不在,‘紫霄宫’里待着也闷的慌,索性就又来找大天尊您了。”
“昔日的妖族七大圣,一个个都是桀骜不驯的反天之人,如今居然已经有两人在大天尊麾下做事,还真是造化弄人啊。”
“听说灵山那位请了‘人皇’过去办什么‘佛宴’,老朽思来想去,大天尊或许也想前去凑凑热闹,这不就马不停蹄地赶过来了吗?”
看到大天尊将杯子里的茶水饮完,来人再次续上一杯,然后在其身旁一站,仿佛那就该是他站的位置一般。
“不错,这么多年了,还是你最懂本天尊啊!过几日三界的两位‘圣人’要在灵山会面,若是本天尊不亲自过去见识一番,岂不妄称了三界共主的名号?”
“想必你也看出来了,灵山那位的心机何其深沉。最初的多宝道人是他,后来的如来佛祖是他,曾经横行三界三十三年的魔祖无天还是他......”
“若是本天尊没有记错的话,当初本天尊身旁那位‘卷帘大将’,后来跟着一起去西游的沙和尚,似乎也是多宝道人举荐的吧?”
也许只有在来人面前,大天尊才真正能够放下些许的伪装,也多少能够说一说心中所想。
“这......大天尊,您的意思是说,灵山那位难道还能私通?......”
听了大天尊这番自言自语般的念叨,来人竟然也惊得瞪大了眼睛,正想说出自己心中猜想,却被大天尊及时挥手给挡了回去。
“是与不是终究会见分晓的,你既然已经回来了,索性就跟着本天尊走一趟吧,说到底你我乃是同出一门,关键时刻还是自家师兄弟更能靠得住啊——”
......
大明宫,含元殿。
按时间计算,今年乃是永徽四十八年,李治登上大唐皇位也已经到第四十八个年头了。
今日恰逢每月的大朝会,长安城中但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,今日的大朝会却有些与众不同。
大唐的皇帝陛下,人族的“人皇”回来了!
监国多年的太子殿下李沉香,一如既往地走进“含元殿”中,却并没有登上金阶,而是站在了文官之首狄仁杰的前边。
端坐在正中央的,正是“人皇”李治,让人没想到的是,李治的身后依次还坐着五人,赫然正是李治的五位妃后。
这样的布置着实有些让人看不懂,好在永徽朝都过去四十多年了,再也不会有什么“腐儒”之辈能够立于朝班,即便李治做出了如此“离经叛道”的举动,也没人会站出来说上两句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今的大唐言官逐渐成为摆设,“风闻奏事”这样的职权早就没有了用武之地。
从监国太子到当朝宰辅,真想知道大唐境内发生了什么事情,还需要御史台的人来启奏吗?
“臣等参见‘人皇’——”
自打李治得到“人皇”果位之后,正式的场合众人已经改口称他为“人皇”了。
更何况,今日的大朝会还真是足够的“大”,前来上朝的不仅有大唐的文武百官,更有不少常年驻守在长安城的异国、异族之人。
这里的异族,包括的可不仅仅是人族,其间巫妖、妖族、龙族、青丘狐族等等,都有派出代表前来参加,称一声“人皇”是再合适不过的。
“哈哈,诸位免礼吧!朕即位已经四十多年了,却一直疏于政务,全赖众卿相助太子署理朝政,朕在这里谢过众卿了——”
李治这番话还真不是客套之语,说这番话的时候,李治甚至还从宝座上站起身来,冲着“含元殿”中众人拱了拱手。
这一下乐子有些大了,哪个做臣工的见过这个啊?
“陛下万万不可,您不仅是我大唐的陛下,也是人族之皇,更是‘圣人’之尊,有您在我大唐百姓才能安居乐业,我南瞻部洲才能日益兴盛,臣等安敢贪此功劳——”
别人可能手足无措,尤其“含元殿”中不少年轻的官员,甚至连李治的面都没怎么见过,而狄仁杰作为百官之首,却恭恭敬敬地冲上施礼道。
“哈哈,狄卿这修为倒也精进了不少,这都快摸到‘大罗金仙’的门槛了,回头朕让小太平给你送点好东西去。”
见到狄仁杰如此庄重的回礼,李治也就不再说下去了。
其实,李治同这位大唐名相相处的并不多,却也挡不住李治从内心里对这位的尊重。
这跟修为的高低没有关系,一则此人的确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良相,二则,这么多年过去了,李治时不时还受着后世记忆的影响。
“诸位,今日朕特意来参加此次大朝会,甚至将皇后等人一起叫到‘含元殿’来,着实有些事情要说一说。”
李治示意众人安静,整个“含元殿”里顿时鸦雀无声。
“这第一件事,前些时日西天灵山大举进攻长安城,给城中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,从即日起,但凡我南瞻部洲境内一律不许再供奉灵山的任何佛陀、菩萨。”
“当然了,现有的佛寺也不要毁坏拆除,所有僧侣更不能打压驱赶,佛也不只是灵山才有,将来我南瞻部洲自有真佛接掌。”
“狄卿,此事你要亲自梳理一下,不可出现大的乱象,南瞻部洲境内若是有人胆敢趁机闹事,一律交由‘丽竞门’处置!”
谁也没想到,李治这第一棒竟然砸在了南瞻部洲所有佛门势力的头上。
不过静下来想一想,也觉得李治这样做无可厚非,人家灵山的佛祖都快要灭了长安城了,你还能恭恭敬敬地供着他们吗?
“第二件事,同样事关灵山,朕是什么样的人想必众卿即便没有亲眼见过,也应该听他人说起过。”
“来而不往非礼也,都被人欺负到家门口了,若是不狠狠地打回去,朕这个大唐皇帝也就不用再做下去了。”
好家伙,这一句更猛,甚至都不像是一个皇帝陛下该说出的话。
“对,打回去,末将愿为先锋——”
“‘人皇’,上次长安城的厮杀俺没赶上,这次无论如何一定要带俺到灵山去转转——”
“陛下威武,大唐万胜——”
......
随着李治这第二件事情的公布,整个“含元殿”里都沸腾了起来。
大唐本就是以武立国,这么多年来,“人皇塔”就坐落在长安城内,大唐无论文武早就都是修行中人。
别的神通妙法可能还会因人施教,可李治传下的“体诀”和“心道”是每一个大唐子民都能够修行,只是每个人天资有别,修行的深浅各有不同罢了。
如今的整个大唐乃至于整个南瞻部洲,可以说都是李治的“脑残粉”,更别说“含元殿”中这些人了。
“哈哈,众卿的热情朕感受到了,不过这上灵山却不需要这么多啊,或者说众卿的修为境界还有待于提高啊。”
看到“含元殿”中的群情激奋,李治心中感觉到满满的自豪,对灵山的愤恨却又加深了一层。
“灵山路远且群凶聚集,朕不能白白地牺牲众卿或者百姓们的性命,此次前往灵山,所去者皆为‘准圣’境界以上之人。”
“诸位只要做到恪尽职守,把本职做好,努力把自身修为提升上来,就是对朕最大的报答了。”
有很多人依然站出来请战,却被李治一一制止了回去。
开什么玩笑,有士气是一回事,真要把这些人都拉到灵山去了,那不是白白送人头去的吗?
“父皇,既然您规定的‘准圣’境界可以随行灵山,孩儿不才也想跟您去走走,长安城外的血,孩儿一日不敢或忘!”
“准圣”的门槛太过苛刻,“含元殿”中一干文武顿时就都哑火了,没想到太子殿下李沉香却拜倒在地。
“太子,你就不要再请战了,监国的重任还不够你忙活的吗?”
看到李沉香拜倒在地上,李治眉头就皱了起来。
无他,对于这个儿子,李治那是一百二十个满意。
这些年来,李治之所以能够总在外边溜达,还就多亏了有这么一个监国太子子在。
论起修为,从小有“山河社稷图”相伴,这小子修行的速度是旁人的多少倍,放眼整个大唐,除了李治自己就没人再能压得住李沉香的。
就算再加上李治身边那些人以及“瀛洲岛”上的诸位大能,境界和战力能够稳压李沉香一头的也不会有两手之数。
可是,李沉香毕竟是大唐的监国太子,而他这个监国太子比李治这个大唐皇帝更像是大唐的主人,李治又怎能轻易带着他一起去犯险呢?
“父皇此言差矣!孩儿之前没有追随父皇到域外去,即便身在长安城不也遭遇了灵山群寇的袭击吗?”
“如今大唐的一切早已走上了正轨,即便孩儿不在长安,有母后及四位姨娘在,又有狄相及诸位臣工的恪尽职守,想必不会出什么差错的......”
上一次,李沉香就有意想跟随李治到域外去,最终还是被留在了长安城。
这一次,李沉香前往的决心更大了,并不是说他想去出什么风头,实在是脑海中总闪现出灵山大举进攻长安城的场景。
尽管没有人责怪李沉香,可那一处处惨绝人寰的画面,让李沉香这个监国太子感觉到深深的自责。
他请战到灵山去,那真是要去报仇的,即便拼个重伤半死,李沉香也是要去了,否则他真的不确定自己往后的修行,道心是否还能够稳定下来。
“陛下,您就让太子跟着您去吧,本后和四位妹妹亲自在长安城坐镇,又有三位圣皇在,长安城必然固若金汤。”
看着朝堂上李治父子二人一坐一跪僵在了那里,那些身为臣子的自然不好说什么,端坐在李治身旁的杨婵突然说话了。
“婵儿,你也跟着一起胡闹吗?上次朕就已经说过了,他乃是太子之尊,事关大唐的国本,岂能轻易跟着朕去犯险?”
让李治没想到的是,“三圣母”杨婵居然当众给李沉香说项?
今日李治让五位媳妇一起出来亮亮相,更主要的是安慰一下满朝文武的情绪,毕竟长安城刚刚经历了一番大战。
李治自己经常不在长安城,若是他的妻子们也没有露面的,外界都不知道会传出什么样的话来。
“咯咯咯,陛下,非是婵姐姐要替太子殿下说项,实在是太子殿下已经完成了陛下上次交待的‘任务’,您恐怕再也没有拒绝他的理由了。”
李治的五位妃后当中,要论同李治关系最为“融洽”的,非长孙娉婷莫属。
“陛下,此次回来这么久了,您没发现婉儿一直没来给您问安吗?...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