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的雪灾,广平府,顺阳府和其他三县在季家几兄妹的带领下,顺利渡过。
其它地区也在太子和众官员的努力下,渐渐解决。
肖云启回到宫里,和肖皇汇报了近期救灾情况。随后,父子俩商量人员的升迁调配,接着一道道圣旨随着天使们传向各地。
这一次的圣旨上季菲菲被封为一品顺阳郡主,封地广平府和顺阳府,另赏赐金银一万两,京城郡主府一座。
龚逸轩带领士兵各地救援有功,被封为正二品骁勇将军,赏银一千两,黄马褂一件。
季明焕,季明安,季明棠,季明逸西位正五品宣威将军。因为带领士兵救援有功,被封为正西品宣威将军。各赏银五百两。
山上六百士兵,英勇救援,冲在一线, 带领各地衙役和灾民救援有功,被封为六品校尉,各赏显银三百两。
季明然拿到这三百两欣喜若狂,六品校尉,他不稀罕,但这三百两可是他凭军功所挣。他终于可以用自己所挣的钱给姐姐买礼物了。
季明谦接到圣旨的时候也是蒙的,他知道自己会升迁,但不知道的是连升了好几级,他从一名从西品知府升到正三品户部侍郎。
正三品户部侍郎,妥妥的有实权的京官。接到圣旨后,他连忙与前来任职的知府交接。交接后回到青山村和家人交代了一番,便带着妻儿往京城而去。
季明俊,季明宇,季明青也都是连升了好几级,由七品县令升为从西品知府。
季明俊任广西府知府,广西府有长长的海岸线,经常有海盗上岸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上任知府毫无办法,还在一次与海盗搏斗中,断了一只胳膊,无法继续任职。
季明宇任东原府知府,东原府土地广袤,只是每年有漫长的寒冬,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多度。每年冬天,百姓都是苦不堪言。因为寒冷,下半年土地无产出,百姓是食不果腹。
季明青任西林府知府,西林府是大禹国的边防线,时常有外敌入侵。闹得西林府人心惶惶,有能力的人都己搬迁出去 ,使得大批良田无人耕种而荒芜。
三人接到圣旨,这哪里是升迁呀?这是把他们推向深渊呀!深感以后责任重大,无望摸鱼了。
三人愁眉苦脸的回到家,和家人大倒苦水。季菲菲知道这是肖云启那只狐狸,给她上的紧箍咒。
季菲菲安慰三位哥哥,让他们不用操心,她可以帮助他们。
当晚,季菲菲回到空间,一头扎进空间书房,为三个哥哥各自书写,针对当地的发展和防护的计划书。
对于有海岸线的广西府,她着重写了对海产品的保鲜,腌制和销售。还给了蚝油的制作方法,蚝油作坊的建设与管理,及蚝油的销售。
广西府天气炎热,适合种各种热带水果,季菲菲建议,各种水果的种植和水果的周边也可以准备起来。
对于海盗,她建议,季明俊上书成立水军,日夜对海岸线巡防,做到精准打击。并让他带一批季家武馆出色的学员做护卫。自己人用着安心。
让他先行广西府摸清当地的情况,这批武馆的学员让龚逸轩给他们集训一个月后,一个月后再去与他汇合。
东原府的困难,其实他们己经能够解决,取暖设施可以建火墙火炕,粮食更是不用担心,他们己经能成功的种出冬小麦。
东元府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,春季他们可以种大豆,花生,春小麦。冬季可以种冬小麦,油菜。只要一年东原府的困难,便可以迎刃而解。
西林府的麻烦在于,外敌时常入侵。她把水泥的配方写进了计划书,用水泥高筑城墙。又把弓弩和弓弩床的图纸交给季明青。
这样坚不可摧的城墙,射程远及杀伤力强的弓弩,可以抵挡外敌入侵。
解决了外敌,便是吸引返乡百姓,大批良田有了季菲的良种,很快边疆便会繁荣起来。
三叔季之君,联系了大批武馆曾经和现有的学员,询问他们的意愿后,把愿意跟随季家发展的人员交给龚逸轩进行突击训练。
没想到竟然招揽了七八百人, 这些人经过训练后,不仅功夫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,单兵作战和团体作战更是运用的炉火纯青。当然这些人的进步,与灵泉水分不开关系。
龚逸轩和季菲菲把招揽这些人的用途也写信告诉肖云启。得到了肖云启大力的支持。
这批人训练结束后,京城的季明谦分到五十人,东原府的季明宇,因为没有多少危险,被分到一百人。
剩下的人,季明俊和季明青平分,一人分了三百多人。这些人得到命令后,连夜轻装上上阵,奔袭至目的地与大人们汇合。
季明谦来到京城后,住进朝廷给他分发的一套二进院,这套二进院和他们自家的房子比起来太小太小,但这在寸土寸金的京城,也算是很不错的了。
他低调的进户部报到,和相关人员交接工作。京城的关系网错综复杂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势力和背景。
很多人不服气他的空降,但搞不清他的背景,也没敢轻举妄动。
他每天认真的完成上峰交代的任务,尽量和下属们打成一片,再加上肖一偷偷给他送的京城人员关系网信息。
很快,他便在户部站稳了脚跟。他做事果敢犀利,对于处理事物的能力很强,很多经年棘手的问题到了他手里都会很快迎刃而解,当然,有时候也会与偷偷帮忙的肖一脱不开干系。
季明俊上书的建立水军折子很快得到批复。 一批水性很好的士兵调往广西府,与当地驻军热火朝天的训练起来。
一个月后,由龚逸轩训练的府兵也成功就位。广西府在季明俊的带领下,稳步的发展起来。
季明宇来到东原府,正值一年的春季,他把季菲菲给的高产花生,大豆,小麦,棉花等种子分发下去,让百姓们种植。农忙过后,让百姓们闲暇之余见火墙火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