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一章天可汗威加四海,龙骧将远赴幽州

英烈传奇 爱笑的花猫 5856 字 2025-07-10 00:27

自秦正阳虽未明言接受“天可汗”尊号,却以实际行动赢得西域诸国真心拥戴后,大唐的声望,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长安城,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,几乎成了万国风物的博览会。

朱雀大街上,随处可见身着各色服饰的西域使者:高昌的商人推着满载葡萄美酒的车,与长安的酒肆老板讨价还价;于阗的玉匠在市集上摆开摊位,一块块温润的和田玉引得路人驻足;疏勒的乐师们在酒楼里演奏着激昂的胡乐,与大唐的琵琶、古筝相映成趣;甚至连遥远波斯的使者,也带着驼队,送来五彩斑斓的地毯和香料,引得长安百姓啧啧称奇。

西域各国的“献宝潮”,持续了整整一个冬天。

高昌国献上了本国最肥沃的葡萄园产出的“醉仙酿”,据说此酒醇厚甘冽,饮之如入仙境;于阗国一次性献上了十车和田美玉,其中一块重达百斤的羊脂白玉,被秦正阳命人雕琢成了象征和平的“西海归心”玉璧,供奉在太庙;疏勒国则献上了千匹良种战马,这些马体型高大,耐力惊人,让大唐的骑兵将领们爱不释手。

更让秦正阳欣慰的是,西域诸国不仅献物,更“献人”——他们纷纷上表,请求派遣本国最优秀的年轻人,前往长安的国子学、太学游学,学习大唐的典章制度、文化礼仪。

“陛下,高昌国遣王子鞠文泰率五十名贵族子弟,己抵长安,请求入学。”

“于阗国公主带着三十名才女,愿入弘文馆学习汉家典籍。”

“疏勒、龟兹等国,亦各遣子弟数十人,皆己在城外等候。”

鸿胪寺的奏报,如雪片般送入宫中。秦正阳欣然应允,下旨在长安城西专门开辟“西学馆”,供西域子弟居住学习,并命国子学的博士亲自授课。

一时间,长安的学堂里,多了许多金发碧眼、肤色各异的年轻面孔。他们穿着大唐的襕衫,努力学习汉语,背诵《论语》《诗经》,与大唐的士子们讨论经义,甚至参与科举考试。这种文化上的交融,比任何军事征服都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,让“天可汗”的威名,不仅建立在武力之上,更植根于文化的认同。

长安城的繁华与包容,如同一个巨大的磁石,吸引着西海宾朋,也预示着一个真正“西海一家”的新篇章,正在缓缓展开。

而在这万国来朝的盛景中,一个身影的回归,格外引人注目。

开武十三年春,一支轻骑,护送着一位金发黑眸的年轻将军,悄然抵达了长安。

正是从哈拉和林召回的龙天策。

北伐结束后,龙天策并未立刻回朝,而是奉李铮之命,留在哈拉和林,协助安抚突厥降民,建立大唐在漠北的统治秩序。半年多的时间里,他以铁血手段镇压了零星的叛乱,又以怀柔政策安置了数十万牧民,将楚州的治理经验,因地制宜地用到了漠北,赢得了降民的敬畏和唐军将士的爱戴。

如今,漠北局势己定,他终于接到了回京的旨意。

回到阔别己久的长安,龙天策站在朱雀大街上,看着比记忆中更加繁华的景象,看着街上穿梭的西域使者和学子,金发黑眸中闪过一丝感慨。短短两年,大唐的变化,竟如此之大。

三日后,大明宫,宣政殿。

龙天策身着朝服,跪拜在秦正阳面前:“臣龙天策,参见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秦正阳看着阶下这个年轻的将领,眼中满是赞许。从定远的小吏,到楚州的能臣,再到北伐的先锋,龙天策的成长,他看在眼里,喜在心头。

“龙爱卿平身。” 秦正阳的声音温和而有力,“北伐之功,你居功至伟。漠北安抚,你亦做得极好。说吧,想要什么赏赐?”

龙天策起身,躬身道:“臣所求,非为个人赏赐。只求陛下能允臣,将随臣征战的旧部,尽数带在身边。”

“哦?” 秦正阳挑眉,“你想带他们去哪?”

龙天策深吸一口气,朗声道:“臣听闻幽州边防吃紧,契丹、奚族时常袭扰,百姓困苦。臣愿前往幽州,担任刺史,镇守边疆,为陛下分忧!”

幽州,地处大唐东北边陲,与契丹、奚族等部族接壤,历来是军事重镇,也是难啃的硬骨头。那里民风彪悍,边患不断,治理难度极大。

秦正阳看着龙天策坚定的眼神,心中微动。他原本想将龙天策留在中枢,委以重任,但转念一想,幽州确实需要这样一位有勇有谋、能打硬仗的将领去镇守。而且,龙天策在地方治理上的才能,也足以应对幽州的复杂局面。

“好!” 秦正阳抚掌笑道,“朕准了!”

他站起身,目光扫过殿内的文武百官,高声道:“传朕旨意,擢升龙骧将军、定西侯龙天策为幽州刺史,加幽州大都督衔,总领幽州军政要务!其麾下旧部黄强、夜凌、风影、林冲、吴天狼、鲁大胜等,皆随其赴任,官职照旧,俸禄加倍!”

“臣,谢陛下隆恩!” 龙天策再次跪拜,声音中充满了激动。他知道,皇帝不仅给了他镇守边疆的机会,更给了他最宝贵的支持——让他带着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,一起开创新的事业。

这个消息,很快传遍了长安。

有人为龙天策外放边疆感到惋惜,认为以他的功绩和才能,留在中枢才能更有作为;但更多的人,却对他充满了期待——这个能在定远、楚州、漠北创造奇迹的年轻人,或许能让积弊己久的幽州,也迎来“新篇章”。

离京前夜,龙天策的府邸里,灯火通明。

黄强、夜凌、风影、林冲、吴天狼、鲁大胜等旧部,齐聚一堂。他们刚刚接到调令,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。

“将军,咱们又能在一起了!” 黄强咧着嘴,手里还提着一坛酒,“幽州怕什么?再难搞,能有当年的鱼帮难搞?能有突厥的铁骑难搞?”

吴天狼左黑右白的异瞳闪烁着兴奋的光芒:“就是!有将军在,管他什么契丹、奚族,来一个打一个,来一双打一双!”

夜凌依旧沉默,却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:“幽州苦寒,但能跟着将军,在哪都一样。”

鲁大胜捋着胡须,感慨道:“从定远到楚州,从漠北到幽州,咱们这伙人,真是走遍了大唐的土地啊。”

龙天策看着这群出生入死的兄弟,心中暖意融融。他举起酒杯,高声道:“兄弟们,幽州不是坦途,前路必定充满艰险。但我相信,只要我们同心协力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!”

“干!” 众人举杯,一饮而尽,酒液入喉,带着一股豪情壮志。

三日后,长安城东门。

龙天策率领着他的旧部,以及朝廷调拨的五千精兵,整装待发。秦正阳亲自前来送行,文武百官也纷纷到场。

“天策,幽州就交给你了。” 秦正阳拍了拍他的肩膀,语气郑重,“记住,既要守好疆土,也要安抚百姓,让幽州的百姓,也能过上安稳日子。”

“臣,谨记陛下教诲!” 龙天策抱拳,翻身上马。

“出发!”

随着他一声令下,队伍缓缓离开长安,朝着东北方向的幽州进发。

马蹄声清脆,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。龙天策勒马回望,最后看了一眼那座繁华的都城,金发黑眸中闪过一丝留恋,随即被更坚定的光芒取代。

长安的万国来朝,是大唐盛世的“新篇章”;而他的幽州之行,则是属于自己和兄弟们的“新篇章”。从楚州的民生治理,到漠北的铁血征战,再到幽州的边疆镇守,他的脚步,始终朝着最需要他的地方。

队伍渐行渐远,消失在东方的地平线上。

长安城的百姓,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,纷纷议论着:

“听说了吗?龙将军要去幽州了!”

“那幽州可有救了!”

“是啊,龙将军到哪,哪就有好日子过!”

阳光洒在大地上,也洒在前往幽州的道路上。属于大唐的“新篇章”,在西域的归附与繁华中稳步推进;而属于龙天策和他的兄弟们的“新篇章”,则在前往幽州的马蹄声中,朝着更加辽阔、也更加艰巨的未来,正式开启。那里有风雪,有战鼓,有等待安抚的百姓,更有属于他们的,又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。